高雄收購二手相機,鏡頭|Sony SEL2470GM FE 24-70mm F 2.8 公司貨 二手鏡頭 FOR A7 #05429

NT$58,500

#Sony SEL2470GM FE 24-70mm f2.8

#盒子,保卡,遮光罩,保護袋

#極新品

#原廠保固至2018/08/06

自人類歷史有相機以來,相機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就是機身與鏡頭。兩者必須要同時合作才能完成相片,一個鏡頭如果沒有好的機身發揮,就不能展現好的光學質素; 而好的機身如果沒有鏡頭輔助,也只是浪費了機身提供的解析度。自從Sony推出旗艦Mirrlorless A7RII之後,我們逐漸意識到這台高達4,220萬的畫素的相機,需要有一系列的高階鏡頭,提供最好光學品質來讓這台超高解析度的機種發揮。過去 Sony在E接環的配置上都是以蔡司鏡頭做為高階產品的分佈,G鏡則是配置在中階與運動攝影產品。這次Sony所推出的高階鏡頭G-Master,則是屬 於G系列的範疇,但定位則是在頂級的市場。主打超高解析度來應付A7RII或者是未來更高畫素的產品。而GM鏡頭的另外一個主打在過去的鏡頭市場相當少 見:柔美的散景。因此GM鏡頭搭配A7RII其實就等於是Sony相機的最終形態。

Sony在今年的2月3日發表了G-Master系列,首次宣布推出三款鏡頭,分別是24-70mm f/2.8GM、85mm f/1.4GM,以及70-200mm f/2.8GM。前面兩款鏡頭已經在不久之前推出,而望遠的70-200則還要再過一段時日。這次我們要介紹的,幾乎是每一個相機廠牌都會有的標準變焦鏡 皇,焦段非常的實用,而且大光圈也能夠產生明顯的散景與爭取足夠的進光量。這個焦段與光圈算是各家鏡頭的重點,也是職業攝影師會人手一管的鏡頭,重要性自 然不在話下。

第一次拿到這顆鏡頭,我的第一印象有兩個:

1. 怎麼沒有對焦尺?
2. 外觀也太低調了點

不使用對焦尺讓我感到有點不解,雖然多數的FE鏡頭也沒有,但這個功能總有些時候是攝影師需要的,例如星空攝影師要在極暗的環境下知道無限遠在哪裡、也有 些時候攝影師是無法看觀景窗或螢幕的,對於一般生活來說它可能不是那麼重要,但對於特定的職業攝影師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功能。

另外一點是它真的不像一顆鏡皇級的鏡頭。Canon的頂級鏡頭用紅圈、Nikon用金漆,兩者看起來都貴氣逼人,結果24-70mm f/2.8GM主要的外觀只有黑、白兩色,嚴格來說甚至他們都不算是顏色。就連Sony蔡司的黑藍配色都還要比較搶眼。小編認為整體的外觀設計非常低調內 斂,反倒非常不像是Sony在我印象中的樣子。

過去的G鏡Logo都是黑底銀字,新款的G Master鏡頭logo變成橘底銀字。字體上的金屬紋路如果不非常仔細看是完全看不見的

而G-Master系列鏡頭有二個非常明確的目標:

一、超高解析度:GM鏡頭的設計標準是以每釐米解析度至少要有50條線為基礎,一般鏡頭皆是以10條或30條為基準。這個我們在後面的部分再來看看表現到底如何。

二、柔美的散景:一般廠商不會特別的強調他們在散景上所下的努力,Sony首先從鏡頭的設計開始下 手,並且使用圓形光圈,以及新開發的極限非球面鏡片。

可是該怎麼設計好看的散景呢?

要回答要這個問題,首先要定義:「什麼叫好看的散景」。但散景沒有好壞的分別,只有個人主觀覺得好看與否。所以Sony的第一件事情,是先數據化那些所謂 「好看的散鏡」是長的怎樣,這要從大量的數據裡挑出人類喜歡的光點散景,去分析人類是喜歡銳利邊緣?或者是中間明亮但邊緣模糊的光點?做個一個含有大量資 料的演算法。一旦掌握了這些資料,鏡頭的設計就能夠朝著這個方向走(編按:這是不是代表GM鏡頭所產生的散景就是人類普遍所喜愛的散景呢?)。

而散景最弔詭的地方就是它超級無敵複雜的。對焦在1公尺跟對焦在4公尺,與10公尺與40公尺這兩組相比,背景中的散鏡就完完全全的不同;而且在主體相同 距離的情況下,背景遠的散景會比背景近的好看許多。散景的特性會大幅度的受到「對焦距離」、「主體與背景的距離」影響。然後現在再把「可變焦範圍」這個因 素加進來,你就會知道在過去要設計散景是有多麼困難的一件事。更有甚者,目前多數的鏡頭設計軟體都是用來分析準焦平面上的鏡片活動,這又讓設計散景變成幾 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所以Sony做了兩件事,第一是寫一個新的軟體,它可以產生在任何焦距、光圈、對焦距離、前景/背景距離下的散景強度(bokeh intensity)的描述檔。第二步是把這個描述檔與前面的演算法做配對,如此就可以給不同組合的散景做「評分」,而有了大量的評分數據,就能產生一個 鏡頭的散景評分地圖與其他參數圖。

這個作法讓他們第一次能了解到在不同距離、不同焦段下的劣質散景表現,並且可以讓他們把心力集中投注在特別會產生問題的區域。在過去,鏡頭設計師要先做一 個產品原型出來,然後拍攝數百張焦距、光圈、對焦距離、前景背景距離的組合才能評估鏡頭的散景表現。現在Sony如果要有好的散景,只要調整設計,放到軟 體裡面去跑,找到哪些表現好或不好的地方,然後再調整、然後再進軟體做一次。遠比過去的作法要來得省去許多時間。

光圈葉片為9片,Sony表示在縮2級光圈,也就是從f/2.8到f/5.6這個區間都能夠確保光圈都是近乎完美的圓形。其實9片光圈葉片在現代並不少 見,比較少見的是同時出現的85mm f/1.4GM,與即將推出的70-200mm f/2.8GM,這兩顆鏡頭用的是11片光圈葉片。

很舒壓對吧?我還做了一個Full HD的gif檔讓你光圈開開闔闔看個夠(我已經什麼也不做,連續看了15分鐘):[下載它]

所謂的「極限」非球面是Sony的新技術,它依然是非球面鏡片,但特別的地方在於研磨精度,鏡片的表面凸起不可超越0.01微米,Sony的工程師說 0.01微米精度的概念,如果鏡片的表面是一整個足球場,研磨的精細度只能允許一顆小石頭那樣的突起。所以散景的光點中就不會有同心圓似的洋蔥圈散景。是 不是真的沒有洋蔥圈,咱們之後在散景的章節再來仔細看看。

為鏡頭結構圖。上面框外的兩點是我自己加上去的。藍色點是對焦鏡片的位置。24-70mm f/2.8 GM的鏡片共有13群18枚,其中含有1片極限非球面鏡片、2片非球面、1片超低色散以及1片低色散鏡片。奈米防反射鍍膜做在最後一片鏡片中。對焦的鏡片 做在鏡頭偏後的位置。

RX10II的DDSSM,因為沒有24-70mm f/2.8的對焦模組圖片,就用這個來代替一下。同樣的設計你也可以在FE 90mm f/2.8 Macro G OSS以及FE 35mm f/1.4Z裡面看到。

DDSSM全名是Direct Drive Super Sonicwave Motor,直接驅動超音波馬達。內部的驅動元件可以做到每秒50,000次移動,每次的移動精度可達一微米,而人類頭髮厚度的平均值是80微米,你可以想像這是多精準的驅動方式。

最近對焦距離為38公分,前端濾鏡口徑為82mm。

8/24-70GM的鏡頭最短處就落在廣角端24mm的地方,最長則是70mm端

鏡頭側面有個自動/手動對焦切換鈕

這顆鏡頭也具備了防塵防滴的功能,所以不免俗的在鏡尾的接環處還做了橡膠來阻隔水與髒污侵入。

對焦速度的部分,我們也分成廣角端與望遠端來看。主體與鏡頭的距離接近最近對焦距離,也就是38公分左右。
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

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
這是望遠端,而且是在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的38公分,背景至少是50-150公尺以上,所以這可以說是跑完整顆鏡頭的對焦行程了,條件相對嚴苛。

我發現24-70mm f/2.8GM在往遠端的對焦速度並不如我想像中的快。我並不是說它慢,但身為一顆高價鏡頭,我覺得對焦的速度可以再更即時一點。小編猜測可能是因為這顆鏡頭用的對焦馬達不是環形對焦馬達,而是DDSSM,兩者在推動的力道與速度上就會有差別。

其實我想大家在2013年看到全片幅的A7推出的時候,其實就應該知道未來一定會有相應的高階鏡頭推出了。只是大家沒想到的是Sony不用Zeiss的名 號,反而是自行開發了GM鏡頭。G-Master產品線的確立,在小編看來就像是Sony要把製造鏡頭的主導權拿回來,因為過去要推薦FE接環畫質好的鏡 頭,大家多半會選德系血統日本生產的Zeiss,而這些鏡頭也真的表現得很不錯,但即便是Sony生產的蔡司,大家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那是蔡司鏡頭,所以 Sony推出更強的G-Master其實也相當合理。

在最基本的銳利度上,雖然24-70mm f/2.8GM並不像Otus一樣可怕。Otus的光圈全開跟縮光圈的畫質幾無二異,但如果24-70mm f/2.8GM稍微縮一點光圈就能夠達到非常好的標準。下一個章節的實拍照片,多數都是使用光圈全開拍攝,各位可以看看這顆鏡頭的表現。我認為全開光圈就 是可用光圈,各位可以放心的使用f/2.8拍攝。

 

 

描述

 

商品評價

目前沒有評價。

搶先評價 “高雄收購二手相機,鏡頭|Sony SEL2470GM FE 24-70mm F 2.8 公司貨 二手鏡頭 FOR A7 #05429”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